顯示具有 new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ew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news: 暖化 台灣腳步比全球快!

台灣均溫上升0.8度 高於全球增幅

更新日期:2009/12/29 13:05



氣象局今天公布第一本「台灣百年氣候變化統計報告」,統計年間從1897年~2008年,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受地球暖化影響,一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8度,略高於全球均溫度的增幅;根據IPCC公布的資料顯示:地球過去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7度。進一步分析增溫的區域,以都會地區最明顯,上升幅度達到1.4度。此外,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也同步上升,增幅從0.9度~1.1度。以個別觀測站為例,嘉義40年來溫度上升了3.1度,增幅最大。(彭群弼報導)


台灣地區越來越熱,降雨強度越來越強,所謂的「水深火熱」似乎可以用來形容台灣天氣變化的趨勢!


氣象局上午首度發表了「台灣地區百年間氣候變化統計報告」,根據全台25處觀測站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溫度來到18.9度,較一百年前上升了0.8度,較全球百年均溫上升0.7度,還要高出了0.1度,顯示台灣暖化的腳步比全球略跨快。進一步分析,平地氣溫上升了1.2度,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地,上升了0.6度,觀察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個開發較早的大都會地區,溫度上升幅度更高達1.4度,平均溫度來到22.9度。都會的汽機車排放,熱島效應果然驚人。個別觀測站部分,嘉義觀測站自1968年設站之後,40年間溫度增加了3,1度,暖化速度全台第一!


如果以區域劃分,東部比西部明顯:東部市鎮上升了1.3度,西部市鎮上升0.9度,離島上升1.1度。至於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上升幅度甚至高於陸地,百年來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增幅,從0.9度~1.1度之間,比陸地的增溫還大。


觀察高低溫的變化,都會區的最低溫,百年間一口氣增加了2.1度,但同一時間高溫增幅較小,僅0.7度。換言之,低溫的上升的幅度是高溫增幅的三倍!由於低溫都出現在夜間,因此,也顯示台灣地區夜間溫度上升的現象比白天更明顯。至於觀察季節的變化,春、秋季溫度變化比較大。


至於百年來雨量變化部分,並未出現一致性的趨勢,以北部地區平地降雨略有增加,南部及山區雨量稍減,尤其是冬季降雨減少比較明顯。但是在降雨時數部分,各地都呈現減少,但降雨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降雨的時間減少也代表每次降雨的強度有增強的趨勢,例如,觀察日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天數,除了山區之外,各地都有增加的趨勢。


消息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1/1xu51.html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綠建築或是自然材料建築(Green building or Natural building)?

日前新聞報導,
馬總統在回應南部水荒問題時,除提出全民節水的呼籲外,他也表示,

營建署統計,過去10年綠建築大量增加,「我最近還與行政院長吳敦義談到,綠建築我們在設計費有點補助,但有沒有可能幫消費者忙,如果買綠建築,政府可以略為補貼」,「這個我們正在研究」。

他說,就像民眾購買電視機、電冰箱與冷氣機,經濟部對貼有節能標章的家電補助新台幣2000元,這個措施非常有效。
馬總統認為,就像當年台北市興建由德國專家設計的萬華運動中心,雖然每坪造價高一些,但1年可省30%的電,長期來看划得來。


(新聞來源:南部水荒 總統:全民節水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5/1x0xg.html)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所謂的綠建築,往往只注重到節約能源的層面,但在建築材料及方法的選擇上,仍然偏重耗能建材,如鋼筋、水泥,繼續餵養著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工業。這種補貼有沒有意義?值得再討論。

英國著名轉型文化倡導人Rob Hopkins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自然材料建築不僅是以太陽能節電設計為基本原則,更關注於建築材料本身,最好是大部份來自當地,不超出以半徑10或20英里為方圓之地。運用當地材料結合傳統與創新技法,創造出合乎綠能觀念的設計,才是真正能愛護地球的永續建築。

Natural building co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while energy efficiency and passive solar design should be seen as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greater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terials used, and ideally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aterials should come from within a, say, 10 or 20 mile radius of the site. This makes us look at what we have to hand, be it stone, earth, straw, timber or clay. By using a mixtur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new ways of using thes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common-sense green design, we can build buildings that are truly sustainable.

參見:
A Natural Way of Building (2002)
by Rob Hopkins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news: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更新日期:2009/12/14 16:45

真的要無水可用了嗎,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下雨,主要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和南化水庫,因為淤積嚴重,蓄水量一口氣就少了一億兩千七百萬噸,尤其是曾文溪上游,河床乾涸,堆滿枯木樹枝,河道堵塞只剩不到十公尺,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站在曾文溪上游放眼望去,一整片都是乾枯的河床,佈滿巨石沙礫就像荒漠一樣,而河谷中,更是堆滿大大小小的漂流木,深度超過四公尺,這些枯木樹枝的面積超過16個足球場這麼大,造成水道嚴重堵塞,本來有一兩百公尺寬的河道,現在只剩下不到十公尺,水庫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八八風災後,讓主要供應南台灣地區的曾文水庫和南化水庫,蓄水量大減,兩個水庫因為淤沙損失了1億2700萬噸的水,就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的水,這些水足足可以讓200萬人用9個月,尤其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有下雨,水庫都要見底,如今雨不來,淤積清不完又影響蓄水量,雪上加霜,真的會讓南台灣無水可用的情況更急迫。(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12/200912140363597.html)

新聞來源(sources from):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4/69/1ww0s.html


其它相關新聞:

6年來大乾旱 南台用水岌岌可危

哥本哈根救氣候 高爾警告逾10億人將無水可用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氣候今年明顯異常,降雨日數偏低,但一降就是最大雨量,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研究發現,全台降雨將趨向旱澇極端,西部降雨減少,東部降雨漸多,逐漸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估算百年以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只有133天不下雨。(戴瑞芬報導)


今年缺水拉警報從年初到現在,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統計,一到十月有304天,今年不下雨的日子有252天,比歷年平均的204天多了一個半月,但卻不能算是乾旱年,因為不降則已,今年唯一一個過境颱風造成了八八水災,降雨量一降就是歷年最大,這種極端氣候,反應出台灣降雨型態已經有了大轉變,除了趨向旱澇極端,台灣的東西部降雨也會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估計一百年以後,台灣西部不下雨的情況會增加,尤其高屏最明顯,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有133天不下雨


『東區將有較高機率趨向於供水量大於需求量,而其他地區將是供水趨緊的機率較高,特別是在中區,還有南部地區。』


因為水資源東西部失衡,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東部供水未來逐漸供過於求,而西部供水則漸趨吃緊,特別是中部缺水,恐怕限水危機會成為家常便飯。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2/1/1w3us.html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News: 能源局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於9月29日舉辦「碳迷思?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及挑戰」國際研討會

能源局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於9月29日舉辦「碳迷思?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及挑戰」國際研討會

更新日期:2009/09/28 14:5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928 14:54:28)為強化政府部門推動低碳社會與低碳經濟之低碳施政理念,經濟部能源局特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合作,於98年9月29日(星期二) 上午9時,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碳迷思? 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與挑戰」國際研討會,以吸取英國發展經驗,建立我國賡續推動低碳城市及碳足跡、碳標章等邁向低碳社會與低碳經濟基礎。

節能減碳為政府施政重點,故行政院於去(97)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規劃將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之目標。此外,根據今年全國能源會議之結論,「推動低碳城市」及「建造低碳家園」將是我國未來低碳施政的重要措施,行政院推動低碳城市方案亦規劃在未來5年內推動6個低碳城市。因此,為廣納各方經驗,並為邁向低碳社會做全面性的準備,經濟部籌辦「2009年台英溫室氣體管理交流論壇」,而會議中將以相關之政策做為交流主題。

鑑於英國在低碳能源及低碳城市社區之發展已有相當經驗及建立相關機制,爰本交流論壇期藉由邀請英國相關專家或產業機構,針對低碳城市及碳足跡、碳標章等邁向低碳社會之策略及措施,進行經驗交流及分享。

當前,英國在推動低碳社會之相關政策,及落實溫室氣體管理實務之執行成效,為全球之先驅。並公佈推動規範涵蓋能源、產業、交通和住房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之「低碳轉換計畫」(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國家減量方案,同時推出「再生能源策略」(Renewable Energy Strategy)和「低碳產業策略」(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等配套方案。而當前,受到產業界關注之碳足跡/碳標章制度,英國也是發展最迅速,亦最具實務經驗之國家。

此外,為促進與會者與英國專家有更多互動,主辦單位特別規劃「一對一會談」(one to one meeting)時間,提供雙方交流機會。期望藉由此次活動,提供我國政府與企業等民間單位,作為實施溫室氣體管理與規劃減量工作之參考,並強化國內企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之技術與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國內外家學者之經驗交流與知識交流,亦能加強國際溝通,以增進世界各國對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努力的瞭解,進而創造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契機。

News in english:
http://ukintaiwan.fco.gov.uk/en/newsroom/events/2009carbon-seminar

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112652.htm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9/11/2003453270/print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069664&lang=eng_news&cate_img=35.jpg&cate_rss=news_Business_TAIWAN&pg=3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6/11/2003445842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Taiwan Legislature passe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law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三讀 電價將漲!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三讀 電價將漲!

更新日期:2009/06/12 20:18 特約記者高玉如報導

各界千呼萬喚卻始終難產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經歷多番折衝,終在今(12)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未來經濟部獎勵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總量,為總裝置容量650萬瓩至1,000萬瓩,再生能源發電業得申請各項補貼;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由「費率審議委員會」審定,但不得低於台電石化燃料發電成本;台電並可將繳交基金費用成本,轉嫁至電價中。
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潘孟安表示,立法通過後,將帶動台灣綠能產業發展;再生能源獎勵發電量為650萬千瓦至1,000萬千瓦,足可供應目前全台1/3以上用電需求,更可順勢取代核能、符合世界非核發電潮流。
黨籍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而石油能源只能再供應40年,天然氣用60年,鈾礦也只能再用70年,煤礦雖可再用200年,但其產地集中在中國;對台灣人民而言,及早發展再生能源做為替代能源,才有保障。
條文明定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水庫或水壩)及廢棄物利用或經處理產生之能源;換言之,垃圾焚化過程產生的熱能,亦屬再生能源之一,其熱利用技術亦在獎補助範圍。
非再生能源發電達一定裝置容量以上,須繳交一定金額充作基金;用作再生能源電價、設備補貼、示範補助及推廣利用。電業可將該金額費用,附加於其售電價格上;換言之,條例通過後台電可報經同意調高電價,據了解將在1%至3%之間。
對此,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目前就基金規模、電業或政府預算應撥充金額都未討論定案,因此暫無法推算電價調整幅度;至於條文規定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不得低於電業化石燃料發電成本,則係出於為廠商設定合理利潤,獎勵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用意。
除再生能源發電獎勵外,經濟部亦須針對再生能源熱利用,依能源貢獻度效益訂定獎勵補助辦法,其中利用休耕地或閒置農林牧地栽種能源作物,將由農發基金提供補助;但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曾表態反對栽種生質能源作物。

Source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2/35/1l690.html



Taiwan Legislature passe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law
2009-06-12 08:03 PM


TAIPEI (Taiwan News) – The Legislative Yuan today passe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te in its third reading, encouraging power producers with maximum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between 6.5 million and 10 million kilowatts to apply for subsidies.
A hearing for the wholesale purchase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should be held in the first year when the statute takes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proposal of the Executive Yuan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wake of rise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and Taiwan’s heavy dependence on imported energy,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to cu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demands immediate attention.
With renewable energy power production capacity from 6.5 million to 10 million kilowatts, power producers may apply for tariff exemption, tariff payment installment, and various subsidies, according to the statute.
Power producers and owners of self-use power appliance should pay for an annual fee to th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funds for power generation other than from renewable energy, said the statute.
Ruling Kuomingtang Lawmaker Chang Shuo-wen said the passage of the statute will encourage the investment in renewable energy by power producers currently contributing t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awmaker Pan Meng-an told a press conferenc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statute that green energy industry will be one of the pioneering sectors in Taiwan. He hoped the new law can drive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tor in Taiwan and vowed that the DPP legislative caucus would supervise the execution of the measures.
DPP Legislator Tien Chiou-jin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elevate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o ensure national energy safety while it only accounts for 8 percent by 2025, according to the plan of the Executive Yuan.

by Taiwan News, Staff Writer
Source from: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975291&lang=eng_news&cate_img=83.jpg&cate_rss=news_Politics_TAIWAN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也是今天的新聞-科學家疾呼:海洋酸化必須納入哥本哈根氣候議程

70國的國家科學院6月1日發出警告「全球變暖導致全球各大海洋酸化的現象,決不能受忽略而被排除在今年12月的聯合國哥本哈根(Copenhagen)氣候會議議程外。」
這項警訊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英國國家科學院和69個各國院校透過「學院間專門小組」聯合發佈的一份聲明中。小組成員還包括阿根廷辛巴威等國。
聯合國在波昂舉行的氣候會議籌備會開幕式中引述這項聲明。此次會談將奠定哥本哈根協商的框架,設定碳減排目標,達成必要協議,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此外,協議將銜接在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參加波昂會議的代表首次考慮將協議的結果記錄成案,作為各國政府起草哥本哈根商定結果的基礎。53頁的文件包括長期合作的共識、加強建立有關危機過渡、減災、資金、技術、能力等議題,唯獨沒有提到各科院校警告可能釀成災難的「海洋酸化問題。」
各科院校在聲明中表示「海洋吸收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急遽和無法逆轉的化學變化。」
同時,聲明中呼籲所有領導人:
正視大氣中不斷增加的碳濃度是直接和實際導致海洋酸化的原兇,目前的濃度足以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並且隨著碳濃度達到450ppm (每100萬立方含微粒)和以上極可能危及重要海洋生態系統;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範圍內,認可大氣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后,對人類構成直接的威脅,因此需採取行動疏緩危機; 同意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是唯一減輕海洋酸化的可行解決方案;·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範圍內,認可大氣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后,對人類構成直接的威脅,因此需採取行動疏緩危機; 落實減少全球碳排放量的行動,2050年前削減90年代排放量的50%以上,之後持續減少; 提振海洋酸化抵抗力,減少過度捕撈和污染等加重海洋生態系統負擔的行動。 負責聯合國氣候變化事務最高官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Yvo de Boer)布爾表示,目前所有商談的結果令人鼓舞。「幾個主要經濟論壇中,各國作出有益於達成哥本哈根協議的承諾。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許多國家啟動的刺激方案也把綠色經濟目標納入了考量。哥本哈根會議倒數只剩200天,雖然時間很緊湊,但全球努力挽救氣候變化的腳步卻不停歇。」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5/109/1kprd.html

今天的新聞-聯合國:保育森林及泥炭地可緩解全球暖化

(法新社巴黎5日電)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今天表示,降低森林砍伐、保育泥碳地及終止不顧後果的農耕方式,或許就能有效對抗氣候變遷。
環境計畫署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WorldEnvironment Day)發表的報告指出,如能負責任地維護生態環境,就能吸納數十億噸推升溫室效應的廢氣。
雖然樹木和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砍伐與農耕卻讓樹木儲藏的碳又逸出到大氣中。
科學家認為,約20%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來自伐木、農牧,及燃燒泥碳地。
環境計畫署署長史丹納(Achim Steiner)說,主要國家編列數百億經費,投資碳捕捉及儲藏技術,「但卻忽略數千年來早以廣為人所知的方法-生態系」。
他說,「某些評估指出,在正確的市場指引下,地球的生態系在未來數十年間,可以吸納超過500億噸的碳」。(譯者:胡立宗)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5/19/1kq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