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公害問題


*正視公害問題

1916
年德國化學家以人工合成原料作為洗潔劑,只限供於工業用途。

1933
年美國成功地自石油副產物中提煉,肥造公司將之商品化推銷給消費者使用。二次大戰後該項技術引進日本,隨著洗衣機的普及化,石化清潔劑更深入了每個家庭。

1953
年引入臺灣市場。

1952
年英國的河川出現合成洗劑污染事件。

1959
年德國也發生整條運河被泡泡所覆蓋的事件,引起世人對此環保問題的關注。 根據世界環保單位的調查統計指出:地球水質與土壤的污染,竟然有70%來自每個家庭排放出的廢水,也就是以石化原料製造出來的各式清潔劑所污染。將泡泡排 放入河川湖泊中,會使污水與空氣隔絕,造成水中生物缺氧,製造腐敗物,使得污染更嚴重。其中磷酸鹽類在洗潔劑中能去除硬水中的鈣與鎂,使泡末豐富。一旦排 入河川湖泊中,卻提供了水草、綠藻的營養,使它們大量繁殖,導致水流量降低,引起腐敗、惡臭、缺氧、魚類無法存活。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可說是水污 染的元兇。
合成洗潔劑是毒性高的焦油及苯的產品,日本曾經利用合成洗劑來代替農藥使用的例子,後來因價格高及農藥製造商抗議才作罷。自然的產品,循環使用後許多會回歸於自然,而合成的物品,則不會分解和消失,它會污染土壤、河流、海洋、是環境污染的大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