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news: 暖化 台灣腳步比全球快!

台灣均溫上升0.8度 高於全球增幅

更新日期:2009/12/29 13:05



氣象局今天公布第一本「台灣百年氣候變化統計報告」,統計年間從1897年~2008年,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受地球暖化影響,一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8度,略高於全球均溫度的增幅;根據IPCC公布的資料顯示:地球過去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7度。進一步分析增溫的區域,以都會地區最明顯,上升幅度達到1.4度。此外,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也同步上升,增幅從0.9度~1.1度。以個別觀測站為例,嘉義40年來溫度上升了3.1度,增幅最大。(彭群弼報導)


台灣地區越來越熱,降雨強度越來越強,所謂的「水深火熱」似乎可以用來形容台灣天氣變化的趨勢!


氣象局上午首度發表了「台灣地區百年間氣候變化統計報告」,根據全台25處觀測站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溫度來到18.9度,較一百年前上升了0.8度,較全球百年均溫上升0.7度,還要高出了0.1度,顯示台灣暖化的腳步比全球略跨快。進一步分析,平地氣溫上升了1.2度,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地,上升了0.6度,觀察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個開發較早的大都會地區,溫度上升幅度更高達1.4度,平均溫度來到22.9度。都會的汽機車排放,熱島效應果然驚人。個別觀測站部分,嘉義觀測站自1968年設站之後,40年間溫度增加了3,1度,暖化速度全台第一!


如果以區域劃分,東部比西部明顯:東部市鎮上升了1.3度,西部市鎮上升0.9度,離島上升1.1度。至於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上升幅度甚至高於陸地,百年來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增幅,從0.9度~1.1度之間,比陸地的增溫還大。


觀察高低溫的變化,都會區的最低溫,百年間一口氣增加了2.1度,但同一時間高溫增幅較小,僅0.7度。換言之,低溫的上升的幅度是高溫增幅的三倍!由於低溫都出現在夜間,因此,也顯示台灣地區夜間溫度上升的現象比白天更明顯。至於觀察季節的變化,春、秋季溫度變化比較大。


至於百年來雨量變化部分,並未出現一致性的趨勢,以北部地區平地降雨略有增加,南部及山區雨量稍減,尤其是冬季降雨減少比較明顯。但是在降雨時數部分,各地都呈現減少,但降雨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降雨的時間減少也代表每次降雨的強度有增強的趨勢,例如,觀察日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天數,除了山區之外,各地都有增加的趨勢。


消息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1/1xu51.html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綠建築或是自然材料建築(Green building or Natural building)?

日前新聞報導,
馬總統在回應南部水荒問題時,除提出全民節水的呼籲外,他也表示,

營建署統計,過去10年綠建築大量增加,「我最近還與行政院長吳敦義談到,綠建築我們在設計費有點補助,但有沒有可能幫消費者忙,如果買綠建築,政府可以略為補貼」,「這個我們正在研究」。

他說,就像民眾購買電視機、電冰箱與冷氣機,經濟部對貼有節能標章的家電補助新台幣2000元,這個措施非常有效。
馬總統認為,就像當年台北市興建由德國專家設計的萬華運動中心,雖然每坪造價高一些,但1年可省30%的電,長期來看划得來。


(新聞來源:南部水荒 總統:全民節水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5/1x0xg.html)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所謂的綠建築,往往只注重到節約能源的層面,但在建築材料及方法的選擇上,仍然偏重耗能建材,如鋼筋、水泥,繼續餵養著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工業。這種補貼有沒有意義?值得再討論。

英國著名轉型文化倡導人Rob Hopkins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自然材料建築不僅是以太陽能節電設計為基本原則,更關注於建築材料本身,最好是大部份來自當地,不超出以半徑10或20英里為方圓之地。運用當地材料結合傳統與創新技法,創造出合乎綠能觀念的設計,才是真正能愛護地球的永續建築。

Natural building co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while energy efficiency and passive solar design should be seen as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greater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terials used, and ideally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aterials should come from within a, say, 10 or 20 mile radius of the site. This makes us look at what we have to hand, be it stone, earth, straw, timber or clay. By using a mixtur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new ways of using thes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common-sense green design, we can build buildings that are truly sustainable.

參見:
A Natural Way of Building (2002)
by Rob Hopkins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如何珍惜水資源?─ 一個回收再利用的案例

南台灣自從88水災之後,百多日來不下雨,水庫蓄水量告急。農業用水首先被犧牲,要擴大停灌措施。如果老天還是不賞臉,繼續不下雨的話,民生用水和工業用水也將面臨限水的命運。

看來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日子真的來臨了。
如何省水?如何珍惜水資源?如果只是繼續沿襲過往依賴行政手段的模式,我們的日子恐怕只會愈來愈難過。
事實上,從整個都市水系統的設計來看,有很多水資源是被浪費掉的。如何將寶貴的水資源留住?這需要換個新思維,以生態眼光重新定義所謂的「清潔」和「污穢」,以及「污水或廢水」,然後應用在生活設計上。下面引用的這段影片中,受訪者Trathen Heckman提到,家庭排放出來的污水/廢水中,含有很多營養素,反而是細菌和植物的養份,如果透過巧妙的引水安排和淨化功能,有助於滋養花園或菜園中的植物生長,在自家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小小的自足的生態系統。非常值得一看:




資料來源(Sources from):

Permitted Grey Water System Video

Janaia Donaldson, of Peak Moment TV, show cases a fully permitted greywater system created by Trathen Heckman, the Executitve Director of Daily Acts and Green Sangha in Petaluma, California. In the video Trathen mentions, NBN Member, Art Ludwig’s book “Create an Oasis with Greywater“.

news: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更新日期:2009/12/14 16:45

真的要無水可用了嗎,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下雨,主要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和南化水庫,因為淤積嚴重,蓄水量一口氣就少了一億兩千七百萬噸,尤其是曾文溪上游,河床乾涸,堆滿枯木樹枝,河道堵塞只剩不到十公尺,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站在曾文溪上游放眼望去,一整片都是乾枯的河床,佈滿巨石沙礫就像荒漠一樣,而河谷中,更是堆滿大大小小的漂流木,深度超過四公尺,這些枯木樹枝的面積超過16個足球場這麼大,造成水道嚴重堵塞,本來有一兩百公尺寬的河道,現在只剩下不到十公尺,水庫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八八風災後,讓主要供應南台灣地區的曾文水庫和南化水庫,蓄水量大減,兩個水庫因為淤沙損失了1億2700萬噸的水,就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的水,這些水足足可以讓200萬人用9個月,尤其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有下雨,水庫都要見底,如今雨不來,淤積清不完又影響蓄水量,雪上加霜,真的會讓南台灣無水可用的情況更急迫。(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12/200912140363597.html)

新聞來源(sources from):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4/69/1ww0s.html


其它相關新聞:

6年來大乾旱 南台用水岌岌可危

哥本哈根救氣候 高爾警告逾10億人將無水可用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氣候今年明顯異常,降雨日數偏低,但一降就是最大雨量,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研究發現,全台降雨將趨向旱澇極端,西部降雨減少,東部降雨漸多,逐漸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估算百年以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只有133天不下雨。(戴瑞芬報導)


今年缺水拉警報從年初到現在,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統計,一到十月有304天,今年不下雨的日子有252天,比歷年平均的204天多了一個半月,但卻不能算是乾旱年,因為不降則已,今年唯一一個過境颱風造成了八八水災,降雨量一降就是歷年最大,這種極端氣候,反應出台灣降雨型態已經有了大轉變,除了趨向旱澇極端,台灣的東西部降雨也會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估計一百年以後,台灣西部不下雨的情況會增加,尤其高屏最明顯,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有133天不下雨


『東區將有較高機率趨向於供水量大於需求量,而其他地區將是供水趨緊的機率較高,特別是在中區,還有南部地區。』


因為水資源東西部失衡,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東部供水未來逐漸供過於求,而西部供水則漸趨吃緊,特別是中部缺水,恐怕限水危機會成為家常便飯。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2/1/1w3us.html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news: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更新日期:2009/10/27 15:09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
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981027(中央社資料照片)

相關網頁搜尋:
全球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中央研究院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27/5/1trul.html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News: 能源局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於9月29日舉辦「碳迷思?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及挑戰」國際研討會

能源局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於9月29日舉辦「碳迷思?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及挑戰」國際研討會

更新日期:2009/09/28 14:5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928 14:54:28)為強化政府部門推動低碳社會與低碳經濟之低碳施政理念,經濟部能源局特與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合作,於98年9月29日(星期二) 上午9時,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碳迷思? 邁入低碳經濟所面臨的商機與挑戰」國際研討會,以吸取英國發展經驗,建立我國賡續推動低碳城市及碳足跡、碳標章等邁向低碳社會與低碳經濟基礎。

節能減碳為政府施政重點,故行政院於去(97)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規劃將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之目標。此外,根據今年全國能源會議之結論,「推動低碳城市」及「建造低碳家園」將是我國未來低碳施政的重要措施,行政院推動低碳城市方案亦規劃在未來5年內推動6個低碳城市。因此,為廣納各方經驗,並為邁向低碳社會做全面性的準備,經濟部籌辦「2009年台英溫室氣體管理交流論壇」,而會議中將以相關之政策做為交流主題。

鑑於英國在低碳能源及低碳城市社區之發展已有相當經驗及建立相關機制,爰本交流論壇期藉由邀請英國相關專家或產業機構,針對低碳城市及碳足跡、碳標章等邁向低碳社會之策略及措施,進行經驗交流及分享。

當前,英國在推動低碳社會之相關政策,及落實溫室氣體管理實務之執行成效,為全球之先驅。並公佈推動規範涵蓋能源、產業、交通和住房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之「低碳轉換計畫」(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國家減量方案,同時推出「再生能源策略」(Renewable Energy Strategy)和「低碳產業策略」(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等配套方案。而當前,受到產業界關注之碳足跡/碳標章制度,英國也是發展最迅速,亦最具實務經驗之國家。

此外,為促進與會者與英國專家有更多互動,主辦單位特別規劃「一對一會談」(one to one meeting)時間,提供雙方交流機會。期望藉由此次活動,提供我國政府與企業等民間單位,作為實施溫室氣體管理與規劃減量工作之參考,並強化國內企業溫室氣體減量管理之技術與能力。另一方面,透過國內外家學者之經驗交流與知識交流,亦能加強國際溝通,以增進世界各國對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努力的瞭解,進而創造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契機。

News in english:
http://ukintaiwan.fco.gov.uk/en/newsroom/events/2009carbon-seminar

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112652.htm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9/11/2003453270/print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1069664&lang=eng_news&cate_img=35.jpg&cate_rss=news_Business_TAIWAN&pg=3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09/06/11/2003445842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五百名農民及蚵農北上抗議中科四期廢水排放

這麼重要的新聞,在芭瑪颱風要來不來的猶疑中,被淹沒了,
連我自己都沒看到,若不是為了找蚵殼的資料,
只怕也是隨著芭瑪飄然遠去,不著痕跡了~

數大媒體似乎根本不關心這件事,新聞還是從環境資訊中心發的:

中科廢水排放 承諾又毀諾 環評:排入彰化縣、雲林縣都可行
更新日期:2009/10/07 13:11 台北訊 特約記者朱淑娟 報導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廢水究竟要排到那裏?中科一變再變,搞得彰化縣、雲林縣兩邊的農民、漁民坐立難安。5日環保署舉行第五次環評審查會,中科管理局提出的廢水排放方案有兩個;濁水溪(雲林縣)、舊濁水溪(彰化縣),且認為兩方案皆可行。混然忘了之前分別對彰化人、雲林人都有過承諾。
彰化縣500位蚵農在颱風天北上抗議,淋著雨、群情激憤。會開了六個小時,針對彰化縣、雲林縣提出的質疑,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表示,原本廢水以排放到彰化為主,並沒有排到雲林的方案,後來聽各界聲音拿出來評估,「最後廢水排放到那裏,一定會尊重專家以及地方政府意見。」
會議結束後,擔任主席的台大環工所教授鄭福田宣布,今天會議沒開完,下次舉行「延續會議」,但不准非環評委員以外的人發言,當場被抗議黑箱作業。
廢水排放變來變去,草率行事、毫無誠信
從今年4月7日第一次環評審查起,中科提的方案是排到舊濁水溪流域、三和制水閘下游河段(彰化縣)。後來遭到彰化縣王功、福興鄉蚵農強烈抗議,6月30日第三次專家會議時,中科副局長郭坤明主動提出,「本局決定以彰化縣政府、彰化區漁會建議,將二林園區的放流水改排至濁水溪(雲林縣)。」
此方案是拉專管將廢水往南排到自強大橋下游,影響到雲林縣。後來也遭雲林縣政府、議會強烈反對,後來演變成立委補選的焦點。
7月7日第三次環評審查,中科提出的廢水排放方案有兩個:濁水溪、海洋放流(已取消彰化縣方案)。當天審查,雲林縣政府、議會總動員,反對廢水排入雲林縣。彰化縣蚵農擔心中科說話不算話也到場關心,沒想到蚵農噩夢成真。
至於7月7日時中科自己提出的另一個方案:海洋放流,今天的環評書(10月5日)完全消失。中科副局長郭坤明今天說,從來沒考慮過這個方案。
中科彰化、雲林兩邊做人,承諾又毀諾
中科兩面做人,到彰化就說廢水不會排到彰化,到雲林又說廢水不會排到雲林,結果中科今天提出的廢水排放方案有兩個都有:舊濁水溪、濁水溪。中科把兩邊人都耍了,還吃了兩邊人的豆腐,在環評書中強調,「兩方案對承受水體之水體利用影響風險性均低,皆為可行方案。」
新科立委劉建國表示,楊文科到雲林、立法院都公開表示不會把廢水排入雲林縣,今天卻又把排入雲林的方案拿出來審查。
雲林縣議員李佳芬質疑楊文科信口開河,她說,楊文科到雲林縣議會時承諾不會排到雲林。(今天中科環評書中寫的是:雲林縣各界反對,本局除承諾將再加強評估分析之外,並說明排放方案還在審議中。)
雲林縣建設處長施克和、農業處長呂政璋、環保局長陳世卿到場,指中科出爾反爾。呂政璋說,廢水排放濁水溪將汙染農作物,如果環評過了,是不是未來這裏種的米、水產品、西瓜就直接送給各位委員吃。
呂政璋說這裏種的蔬菜佔全國六成供應量,濁水溪流域有500萬隻豬、雞,還有鮮乳。水產品在濁水溪出海口更重要,年產64億,有文蛤、牡犡等。這些農產品行銷全國,未來因農產品受損的是全國農民。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追問,兩個廢水替代方案(雲林、海洋放流),有沒做基礎調查、模擬評估?如果沒有,兩個不能成為替代方案。
中科毀諾何止現在才開始
田秋堇追問,中科三期后里基地開發時,國科會承諾不會再開發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然後又毀諾,跑出七星基地。七星基地計畫時,又說不會有中科四期,而現在又跑出來中科四期。中科必須對此有所交代。
楊文科說,中科三期在區委會討論時是「意見表達」,因為當時只做到三期。七星與后里當時是一起要做環評,但後來分成兩個園區做,「我們怎麼可能講將來不開發?是說在后里這邊我們不會再擴大。」
(註:我之前做中科四期專題時曾訪問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他至少還比較誠懇,說國科會的產業規畫要再檢討)。
他話一說完,當場被吐嘈,「丟臉、胡扯」。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站起來痛批,「這叫做欺騙」。
彰化縣500蚵農、酪農冒雨抗議
芭瑪颱風讓今天的台北下了一整天的雨,500位彰化蚵農遠從彰化趕到台北,蚵農把蚵殼、蔬菜、米慷灑在環保署大門前,提醒政府,發展科學園區,不應該用台灣農漁民當祭品。蚵農在雨中高喊,「反對汙染、反對汙染」。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說,科學園區舉債已達千億,為了中科四期還要再舉債500億。而且預計進駐的業者友達虧損連連。國家給財團便宜的水、電、土地,用人民的納稅錢補貼企業,又要亡了農漁民,公平正義何在?「憑什麼?」
正在飽受中科三期后里園區汙染之苦的后里農民、立法委員田秋堇、黃淑英、前立委林重謨等人到場聲援,反對廢水排入彰化縣。另一方面,雲林縣政府、議會、補選上的新科立委劉建國也再度到場,反對廢水排入雲林縣。
蚵農表示,不反對中科,但反對把廢水排入彰化沿海,影響蚵農生計。彰化是地層下陷區,反對中科抽地下水讓地層下陷更嚴重。
蚵農粘張素雲說,之前環保署都已經做成決議廢水不排入彰化縣,就應該去審別的案,不要讓外國人來福興,發現這裡不行了,這樣無法交代。
中區酪農協會會長顏尹埕表示,廢水中許多化學物質都未公布,「你們知道這麼做害死多少人?為了子孫我會跟你拼,一定要保護子子孫。」
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指揮環評會?
原訂一點半開會,但因環保署限制蚵農進入會場,蚵農湧進會場抗議,會議中斷。林聖崇質疑日前媒體報導,行政院副秘書長林中森召集各部會,要求10月底完成環評、11月底動工,還指中科廢水有解,就是給國光石化用。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說,科學園區舉債已達千億,為了中科四期還要再舉債500億。而且預計進駐的業者友達虧損連連。國家給財團便宜的水、電、土地,用人民的納稅錢補貼企業,又要亡了農漁民,公平正義何在?「憑什麼?」
正在飽受中科三期后里園區汙染之苦的后里農民、立法委員田秋堇、黃淑英、前立委林重謨等人到場聲援,反對廢水排入彰化縣。另一方面,雲林縣政府、議會、補選上的新科立委劉建國也再度到場,反對廢水排入雲林縣。
蚵農表示,不反對中科,但反對把廢水排入彰化沿海,影響蚵農生計。彰化是地層下陷區,反對中科抽地下水讓地層下陷更嚴重。
蚵農粘張素雲說,之前環保署都已經做成決議廢水不排入彰化縣,就應該去審別的案,不要讓外國人來福興,發現這裡不行了,這樣無法交代。
中區酪農協會會長顏尹埕表示,廢水中許多化學物質都未公布,「你們知道這麼做害死多少人?為了子孫我會跟你拼,一定要保護子子孫。」
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指揮環評會?
原訂一點半開會,但因環保署限制蚵農進入會場,蚵農湧進會場抗議,會議中斷。林聖崇質疑日前媒體報導,行政院副秘書長林中森召集各部會,要求10月底完成環評、11月底動工,還指中科廢水有解,就是給國光石化用。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07/109/1shzg.html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美國藝術家 Sandy Spieler 的 Invigorate the Common Well 計劃


對於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負擔,如今已成愛護環境者的共識。

如何減少使用瓶裝水,以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呢?

美國藝術家Sandy Spieler在明尼蘇達州的Minneapolis市,展開一項恢復公共區域飲水機的藝術計劃,鼓吹大眾使用飲水機解渴,減少瓶裝水的使用,來達成愛護水資源、珍惜地球資源、保持健康的目的。

Invigorate the Common Well is a multi-year initiative beginning with the emblematic renewal of the drinking fountain in the Avalon Theater Lobby as an act of commitment to the stewardship of Water, an initial act toward the invigoration of public fountains throughout the region.


Sandy在1970年代末時,因為一位日本朋友寄來的一本小書,書名叫做《給我水》,紀錄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尾聲之際,廣島和長崎遭兩顆原子彈轟炸的事件。當時許多房屋和樹都著火燃燒,屍體遍佈,倖存的人到處跑著找水,喊著:「給我水,給我水。」Sandy Spieler深感震憾,並從此關注水以及和平的議題。

起先她以偶劇形式工作,1980年七月,她參與原住民反核運動,主持了一場偶戲工作坊,並結識 Jim Ouray,之後隨Ouray遷居 Minneapolis,在 In the Heart of the Beast theatre (HOBT)工作。1981-83年之間,HOBT的主要重點便是水以及核能電廠太接近水源的問題,特別是密西西比河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

2003年她對全球水資源匱乏的危機升高以及水資源的爭奪愈形爭奪愈演愈烈感到憂心,決定再度專注於水的議題上。2003年10月在獲得了 the Archibald Bush Leadership Fellowship 獎助金後,Sandy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行了一年半的碩士課程。也就是在這裡,她發現了英國著名前衛劇團WSI和藝術家David Haley重新發掘Ulverston小鎮一條埋在柏油下的河流檔案。

2005年開始,Sandy回到HOBT後,和一群藝術家合作,嘗試提升民眾對全球水資源匱乏的認知,特別是在像明尼蘇達州這樣水供應豐沛的地方。她發現了劇院大廳內飲水器失修廢棄,改賣瓶裝水給觀眾,正是一個不珍惜水資源以及環境保護的癥兆。於是展開了這項多年的計劃:Invigorate the Common Well,每年以多種形式,結合表演、工作坊等,喚起民眾對水的重視。


Upon returning to HOBT, Sandy Spieler begins work with a team of artists (Masanari Kawahara, Duane Tougas, Julie Boada) asking the question of how to build awareness of the growing global crises of water within the water-rich state of Minnesota where water is often taken for granted.
One day Spieler looks at the drinking fountain in the lobby of the theatre. The fountain wears the sign “Out of Order”. Spieler recognizes this as a sad emblem of the lack of support for “Our Public Water Commons”.
As a microcosm of a much larger situation, the theatre had not invested in th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of their public drinking fountain and was instead selling water in plastic bottles to their audiences. Spieler proposes the beginning of a performance series about water quality, quantity and “ownership” us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public drinking fountain as an emblematic focus on the stewardship of our Water Commons.

值得一訪的參考網站:http://www.hobt.org/invigorate/timeline.html

今天的新聞:減碳愛地球 澳小鎮不賣瓶裝水

減碳愛地球 澳小鎮不賣瓶裝水

更新日期:2009/07/10 04:09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有感於製造與運送瓶裝水產生的碳足跡對環境造成重大負擔,澳洲一座小鎮八日經鎮民投票通過,決定自九月起全面禁售瓶裝水。這是澳洲第一個對瓶裝水說不的地區,或許也是全球頭一個。
位於雪梨西南方約一百五十公里處的旅遊勝地本德農,八日舉行鎮民大會進行表決。兩千五百名鎮民有三百五十多人出席,創下該鎮最高投票率,僅兩人投下反對票。
發起這項運動的金斯頓表示,由於飲料公司申請在本德農興建抽水場,居民不滿外來者抽取當地水源後,又大費周章地送回雪梨加工,再回銷給他們,因此開始意識到瓶裝水對環境的衝擊。為避免當地十多家瓶裝水公司蒙受損失,金斯頓建議業者以差不多價錢改賣可重複使用瓶子。禁令上路後,不遵守規定者不會受罰,但本德農所有企業主都認同瓶裝水對環境帶來的衝擊,自願遵守計畫。
○八年澳洲瓶裝水花費高達台幣一百三十億,比○七年增十%。美國至少六十城市、加、英國部分地區,都已決定市內會議等聚會不再使用納稅錢購買瓶裝水,但在本德農之前,並沒有社區禁售瓶裝水。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氣候變遷下,75年後的美國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篇英國衛報的報導,談的是美國新總統歐巴馬上任半年後終於出爐的第一份有關氣候變遷對美國影響的報告,標題好像蠻聳動:

Manhattan floods,
Chicago heatwaves and
withering Californian vines: how
scientists see the US in 75 years

紐約曼哈頓泡在水裡
芝加哥飽受熱浪侵襲
加州果園持續凋零

但事實上也離現實不遠了…


Hard-hitting report describes how America will be affected region by region if no action is taken on climate change

Suzanne Goldenberg
guardian.co.uk, Tuesday 16 June 2009 10.47 BST
Article history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long-awaited scientific report on the sweeping and life-altering consequences of a failure to act on global warming –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 is released today. …

詳細內容在此: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09/jun/16/climate-change-sea-level



另外,法新社也有一篇報導:

Climate change is happening 'here, now': US report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It has to be balanced,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我之所以~~

The reason I posted the new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te in its third reading, is not because of the pending raise in eclectricity bill, but because of the grave concerns about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renewable evergy.

It has to be balanced,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I'm curious about the benefits and the harm of growing bio-fuels in recession paddy fields. Who can provide an explanation?



我之所以貼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消息,
不只是因為電價將漲的問題,而是再生能源怎麼處理的問題。

其中,以利用休耕地或閒置農林牧地栽種能源作物,由農發基金提供補助這一項來說,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曾表態,反對栽種生質能源作物。到底栽種生質能源作物可以減少多少對石油的依賴?但是否對環境造成更大傷害?這些都應該納入考量才對,否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永遠沒箇完了。

有沒有人能針對這個部份提出說明呀?

Taiwan Legislature passe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law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三讀 電價將漲!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三讀 電價將漲!

更新日期:2009/06/12 20:18 特約記者高玉如報導

各界千呼萬喚卻始終難產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經歷多番折衝,終在今(12)日立法院會三讀通過。未來經濟部獎勵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總量,為總裝置容量650萬瓩至1,000萬瓩,再生能源發電業得申請各項補貼;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由「費率審議委員會」審定,但不得低於台電石化燃料發電成本;台電並可將繳交基金費用成本,轉嫁至電價中。
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潘孟安表示,立法通過後,將帶動台灣綠能產業發展;再生能源獎勵發電量為650萬千瓦至1,000萬千瓦,足可供應目前全台1/3以上用電需求,更可順勢取代核能、符合世界非核發電潮流。
黨籍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而石油能源只能再供應40年,天然氣用60年,鈾礦也只能再用70年,煤礦雖可再用200年,但其產地集中在中國;對台灣人民而言,及早發展再生能源做為替代能源,才有保障。
條文明定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水庫或水壩)及廢棄物利用或經處理產生之能源;換言之,垃圾焚化過程產生的熱能,亦屬再生能源之一,其熱利用技術亦在獎補助範圍。
非再生能源發電達一定裝置容量以上,須繳交一定金額充作基金;用作再生能源電價、設備補貼、示範補助及推廣利用。電業可將該金額費用,附加於其售電價格上;換言之,條例通過後台電可報經同意調高電價,據了解將在1%至3%之間。
對此,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目前就基金規模、電業或政府預算應撥充金額都未討論定案,因此暫無法推算電價調整幅度;至於條文規定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不得低於電業化石燃料發電成本,則係出於為廠商設定合理利潤,獎勵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用意。
除再生能源發電獎勵外,經濟部亦須針對再生能源熱利用,依能源貢獻度效益訂定獎勵補助辦法,其中利用休耕地或閒置農林牧地栽種能源作物,將由農發基金提供補助;但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曾表態反對栽種生質能源作物。

Source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2/35/1l690.html



Taiwan Legislature passes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law
2009-06-12 08:03 PM


TAIPEI (Taiwan News) – The Legislative Yuan today passe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atute in its third reading, encouraging power producers with maximum power generation capacity between 6.5 million and 10 million kilowatts to apply for subsidies.
A hearing for the wholesale purchase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should be held in the first year when the statute takes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proposal of the Executive Yuan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wake of rise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and Taiwan’s heavy dependence on imported energy,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to cut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demands immediate attention.
With renewable energy power production capacity from 6.5 million to 10 million kilowatts, power producers may apply for tariff exemption, tariff payment installment, and various subsidies, according to the statute.
Power producers and owners of self-use power appliance should pay for an annual fee to th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funds for power generation other than from renewable energy, said the statute.
Ruling Kuomingtang Lawmaker Chang Shuo-wen said the passage of the statute will encourage the investment in renewable energy by power producers currently contributing t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awmaker Pan Meng-an told a press conference after the passage of the statute that green energy industry will be one of the pioneering sectors in Taiwan. He hoped the new law can drive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tor in Taiwan and vowed that the DPP legislative caucus would supervise the execution of the measures.
DPP Legislator Tien Chiou-jin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elevate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o ensure national energy safety while it only accounts for 8 percent by 2025, according to the plan of the Executive Yuan.

by Taiwan News, Staff Writer
Source from: http://www.etaiwannews.com/etn/news_content.php?id=975291&lang=eng_news&cate_img=83.jpg&cate_rss=news_Politics_TAIWAN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紐約曼哈頓高架鐵道上的空中花園

photo by inhabitat

一條由廢棄鐵道改造的空中花園,9日在紐約曼哈頓揭幕。


想像一下木柵捷運線化成一條蜿蜒在台北都市建築群中的綠帶惰景吧!



昨天開幕的這座空中花園,原來是1930年代在肉品包裝區架高構築的鐵道。


1980年代停駿除役後荒廢,原本紐約市府打算拆除,

一群民眾組成了「高架鐵道之友會」(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積極鼓吹保存並加以整修。

經過比案,最後由建築師 Diller Scodifio + Renfro 和景觀建築師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得標,

將這條廢棄鐵道改頭換面為都市中難得的綠茵廊道。

photo by inhabitat

photo by inhabitat

Radical Nature : Art and Architecture for a Changing Planet 1969–2009

Radical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for a Changing Planet 1969–2009
19 June 2009 - 18 October 2009
Barbican Art Gallery


The beauty and wonder of nature have provided inspiration for artists and architects for centuries. Since the 1960s, the increasingly evident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rought a new urgency to their responses. Radical Nature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to bring together key figures across different generations who have created utopian works and inspiring solutions for our ever-changing planet.

Radical Nature draws on ideas that have emerged out of Land Art, environmental activism,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and utopianism. The exhibition is designed as one fantastical landscape, with each piece introducing into the gallery space a dramatic portion of nature. Work by pioneering figures such as the architectural collective Ant Farm and visionary architect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artists Joseph Beuys, Agnes Denes, Hans Haacke and Robert Smithson are shown alongside pieces by a younger generation of practitioners including Heather and Ivan Morison, R&Sie(n), Philippe Rahm architects and Simon Starling. Radical Nature also features specially commissioned and restaged historical installations, some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outdoor spaces around the Barbican while a satellite project by the architectural collective EXYZT is situated off site.

A fully illustrated catalogue, with a foreword by environmental campaigner and writer Jonathon Porritt, accompanies the exhibition and is available in the Art Gallery Shop on level 3 and online.

link: http://www.barbican.org.uk/artgallery/event-detail.asp?ID=8908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也是今天的新聞-科學家疾呼:海洋酸化必須納入哥本哈根氣候議程

70國的國家科學院6月1日發出警告「全球變暖導致全球各大海洋酸化的現象,決不能受忽略而被排除在今年12月的聯合國哥本哈根(Copenhagen)氣候會議議程外。」
這項警訊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英國國家科學院和69個各國院校透過「學院間專門小組」聯合發佈的一份聲明中。小組成員還包括阿根廷辛巴威等國。
聯合國在波昂舉行的氣候會議籌備會開幕式中引述這項聲明。此次會談將奠定哥本哈根協商的框架,設定碳減排目標,達成必要協議,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此外,協議將銜接在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參加波昂會議的代表首次考慮將協議的結果記錄成案,作為各國政府起草哥本哈根商定結果的基礎。53頁的文件包括長期合作的共識、加強建立有關危機過渡、減災、資金、技術、能力等議題,唯獨沒有提到各科院校警告可能釀成災難的「海洋酸化問題。」
各科院校在聲明中表示「海洋吸收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急遽和無法逆轉的化學變化。」
同時,聲明中呼籲所有領導人:
正視大氣中不斷增加的碳濃度是直接和實際導致海洋酸化的原兇,目前的濃度足以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並且隨著碳濃度達到450ppm (每100萬立方含微粒)和以上極可能危及重要海洋生態系統;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範圍內,認可大氣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后,對人類構成直接的威脅,因此需採取行動疏緩危機; 同意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是唯一減輕海洋酸化的可行解決方案;·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談判的範圍內,認可大氣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后,對人類構成直接的威脅,因此需採取行動疏緩危機; 落實減少全球碳排放量的行動,2050年前削減90年代排放量的50%以上,之後持續減少; 提振海洋酸化抵抗力,減少過度捕撈和污染等加重海洋生態系統負擔的行動。 負責聯合國氣候變化事務最高官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Yvo de Boer)布爾表示,目前所有商談的結果令人鼓舞。「幾個主要經濟論壇中,各國作出有益於達成哥本哈根協議的承諾。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許多國家啟動的刺激方案也把綠色經濟目標納入了考量。哥本哈根會議倒數只剩200天,雖然時間很緊湊,但全球努力挽救氣候變化的腳步卻不停歇。」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5/109/1kprd.html

今天的新聞-聯合國:保育森林及泥炭地可緩解全球暖化

(法新社巴黎5日電)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今天表示,降低森林砍伐、保育泥碳地及終止不顧後果的農耕方式,或許就能有效對抗氣候變遷。
環境計畫署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WorldEnvironment Day)發表的報告指出,如能負責任地維護生態環境,就能吸納數十億噸推升溫室效應的廢氣。
雖然樹木和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砍伐與農耕卻讓樹木儲藏的碳又逸出到大氣中。
科學家認為,約20%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來自伐木、農牧,及燃燒泥碳地。
環境計畫署署長史丹納(Achim Steiner)說,主要國家編列數百億經費,投資碳捕捉及儲藏技術,「但卻忽略數千年來早以廣為人所知的方法-生態系」。
他說,「某些評估指出,在正確的市場指引下,地球的生態系在未來數十年間,可以吸納超過500億噸的碳」。(譯者:胡立宗)

link: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5/19/1kqgt.html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The Forum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We aim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sensibility and ecological art in Taiwan.
The forum stands as an open-site for public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practices of eco-art projects, as well as a knowledge base of eco art internationally.

這是一個以生態藝術創作及其相關議題為討論對象的公開場域。發展中~

founding members: Julie Chou, Yaohua Su, Jason Lee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