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均溫上升0.8度 高於全球增幅
更新日期:2009/12/29 13:05
氣象局今天公布第一本「台灣百年氣候變化統計報告」,統計年間從1897年~2008年,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受地球暖化影響,一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8度,略高於全球均溫度的增幅;根據IPCC公布的資料顯示:地球過去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了0.7度。進一步分析增溫的區域,以都會地區最明顯,上升幅度達到1.4度。此外,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也同步上升,增幅從0.9度~1.1度。以個別觀測站為例,嘉義40年來溫度上升了3.1度,增幅最大。(彭群弼報導)
台灣地區越來越熱,降雨強度越來越強,所謂的「水深火熱」似乎可以用來形容台灣天氣變化的趨勢!
氣象局上午首度發表了「台灣地區百年間氣候變化統計報告」,根據全台25處觀測站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溫度來到18.9度,較一百年前上升了0.8度,較全球百年均溫上升0.7度,還要高出了0.1度,顯示台灣暖化的腳步比全球略跨快。進一步分析,平地氣溫上升了1.2度,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地,上升了0.6度,觀察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個開發較早的大都會地區,溫度上升幅度更高達1.4度,平均溫度來到22.9度。都會的汽機車排放,熱島效應果然驚人。個別觀測站部分,嘉義觀測站自1968年設站之後,40年間溫度增加了3,1度,暖化速度全台第一!
如果以區域劃分,東部比西部明顯:東部市鎮上升了1.3度,西部市鎮上升0.9度,離島上升1.1度。至於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上升幅度甚至高於陸地,百年來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溫增幅,從0.9度~1.1度之間,比陸地的增溫還大。
觀察高低溫的變化,都會區的最低溫,百年間一口氣增加了2.1度,但同一時間高溫增幅較小,僅0.7度。換言之,低溫的上升的幅度是高溫增幅的三倍!由於低溫都出現在夜間,因此,也顯示台灣地區夜間溫度上升的現象比白天更明顯。至於觀察季節的變化,春、秋季溫度變化比較大。
至於百年來雨量變化部分,並未出現一致性的趨勢,以北部地區平地降雨略有增加,南部及山區雨量稍減,尤其是冬季降雨減少比較明顯。但是在降雨時數部分,各地都呈現減少,但降雨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降雨的時間減少也代表每次降雨的強度有增強的趨勢,例如,觀察日雨量超過30毫米的天數,除了山區之外,各地都有增加的趨勢。
消息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1/1xu51.html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綠建築或是自然材料建築(Green building or Natural building)?
日前新聞報導,
馬總統在回應南部水荒問題時,除提出全民節水的呼籲外,他也表示,
英國著名轉型文化倡導人Rob Hopkins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馬總統在回應南部水荒問題時,除提出全民節水的呼籲外,他也表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今所謂的綠建築,往往只注重到節約能源的層面,但在建築材料及方法的選擇上,仍然偏重耗能建材,如鋼筋、水泥,繼續餵養著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工業。這種補貼有沒有意義?值得再討論。營建署統計,過去10年綠建築大量增加,「我最近還與行政院長吳敦義談到,綠建築我們在設計費有點補助,但有沒有可能幫消費者忙,如果買綠建築,政府可以略為補貼」,「這個我們正在研究」。
他說,就像民眾購買電視機、電冰箱與冷氣機,經濟部對貼有節能標章的家電補助新台幣2000元,這個措施非常有效。
馬總統認為,就像當年台北市興建由德國專家設計的萬華運動中心,雖然每坪造價高一些,但1年可省30%的電,長期來看划得來。
(新聞來源:南部水荒 總統:全民節水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6/5/1x0xg.html)
英國著名轉型文化倡導人Rob Hopkins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自然材料建築不僅是以太陽能節電設計為基本原則,更關注於建築材料本身,最好是大部份來自當地,不超出以半徑10或20英里為方圓之地。運用當地材料結合傳統與創新技法,創造出合乎綠能觀念的設計,才是真正能愛護地球的永續建築。
Natural building co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while energy efficiency and passive solar design should be seen as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greater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terials used, and ideally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aterials should come from within a, say, 10 or 20 mile radius of the site. This makes us look at what we have to hand, be it stone, earth, straw, timber or clay. By using a mixtur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new ways of using thes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common-sense green design, we can build buildings that are truly sustainable.
參見:
A Natural Way of Building (2002)
by Rob Hopkins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如何珍惜水資源?─ 一個回收再利用的案例
南台灣自從88水災之後,百多日來不下雨,水庫蓄水量告急。農業用水首先被犧牲,要擴大停灌措施。如果老天還是不賞臉,繼續不下雨的話,民生用水和工業用水也將面臨限水的命運。
看來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日子真的來臨了。
如何省水?如何珍惜水資源?如果只是繼續沿襲過往依賴行政手段的模式,我們的日子恐怕只會愈來愈難過。
事實上,從整個都市水系統的設計來看,有很多水資源是被浪費掉的。如何將寶貴的水資源留住?這需要換個新思維,以生態眼光重新定義所謂的「清潔」和「污穢」,以及「污水或廢水」,然後應用在生活設計上。下面引用的這段影片中,受訪者Trathen Heckman提到,家庭排放出來的污水/廢水中,含有很多營養素,反而是細菌和植物的養份,如果透過巧妙的引水安排和淨化功能,有助於滋養花園或菜園中的植物生長,在自家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小小的自足的生態系統。非常值得一看:
資料來源(Sources from):
Permitted Grey Water System Video
Janaia Donaldson, of Peak Moment TV, show cases a fully permitted greywater system created by Trathen Heckman, the Executitve Director of Daily Acts and Green Sangha in Petaluma, California. In the video Trathen mentions, NBN Member, Art Ludwig’s book “Create an Oasis with Greywater“.
看來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日子真的來臨了。
如何省水?如何珍惜水資源?如果只是繼續沿襲過往依賴行政手段的模式,我們的日子恐怕只會愈來愈難過。
事實上,從整個都市水系統的設計來看,有很多水資源是被浪費掉的。如何將寶貴的水資源留住?這需要換個新思維,以生態眼光重新定義所謂的「清潔」和「污穢」,以及「污水或廢水」,然後應用在生活設計上。下面引用的這段影片中,受訪者Trathen Heckman提到,家庭排放出來的污水/廢水中,含有很多營養素,反而是細菌和植物的養份,如果透過巧妙的引水安排和淨化功能,有助於滋養花園或菜園中的植物生長,在自家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小小的自足的生態系統。非常值得一看:
資料來源(Sources from):
Permitted Grey Water System Video
Janaia Donaldson, of Peak Moment TV, show cases a fully permitted greywater system created by Trathen Heckman, the Executitve Director of Daily Acts and Green Sangha in Petaluma, California. In the video Trathen mentions, NBN Member, Art Ludwig’s book “Create an Oasis with Greywater“.
news: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逾百日沒下雨! 南台灣水庫告急
更新日期:2009/12/14 16:45
真的要無水可用了嗎,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下雨,主要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和南化水庫,因為淤積嚴重,蓄水量一口氣就少了一億兩千七百萬噸,尤其是曾文溪上游,河床乾涸,堆滿枯木樹枝,河道堵塞只剩不到十公尺,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站在曾文溪上游放眼望去,一整片都是乾枯的河床,佈滿巨石沙礫就像荒漠一樣,而河谷中,更是堆滿大大小小的漂流木,深度超過四公尺,這些枯木樹枝的面積超過16個足球場這麼大,造成水道嚴重堵塞,本來有一兩百公尺寬的河道,現在只剩下不到十公尺,水庫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八八風災後,讓主要供應南台灣地區的曾文水庫和南化水庫,蓄水量大減,兩個水庫因為淤沙損失了1億2700萬噸的水,就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的水,這些水足足可以讓200萬人用9個月,尤其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有下雨,水庫都要見底,如今雨不來,淤積清不完又影響蓄水量,雪上加霜,真的會讓南台灣無水可用的情況更急迫。(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12/200912140363597.html)
新聞來源(sources from):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4/69/1ww0s.html
其它相關新聞:
6年來大乾旱 南台用水岌岌可危
哥本哈根救氣候 高爾警告逾10億人將無水可用
更新日期:2009/12/14 16:45
真的要無水可用了嗎,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下雨,主要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和南化水庫,因為淤積嚴重,蓄水量一口氣就少了一億兩千七百萬噸,尤其是曾文溪上游,河床乾涸,堆滿枯木樹枝,河道堵塞只剩不到十公尺,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站在曾文溪上游放眼望去,一整片都是乾枯的河床,佈滿巨石沙礫就像荒漠一樣,而河谷中,更是堆滿大大小小的漂流木,深度超過四公尺,這些枯木樹枝的面積超過16個足球場這麼大,造成水道嚴重堵塞,本來有一兩百公尺寬的河道,現在只剩下不到十公尺,水庫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八八風災後,讓主要供應南台灣地區的曾文水庫和南化水庫,蓄水量大減,兩個水庫因為淤沙損失了1億2700萬噸的水,就等於一座烏山頭水庫的水,這些水足足可以讓200萬人用9個月,尤其八八風災過後,南台灣已經一百多天沒有下雨,水庫都要見底,如今雨不來,淤積清不完又影響蓄水量,雪上加霜,真的會讓南台灣無水可用的情況更急迫。(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12/200912140363597.html)
新聞來源(sources from):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14/69/1ww0s.html
其它相關新聞:
6年來大乾旱 南台用水岌岌可危
哥本哈根救氣候 高爾警告逾10億人將無水可用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降雨型態變遷 趨向旱澇兩極
台灣氣候今年明顯異常,降雨日數偏低,但一降就是最大雨量,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研究發現,全台降雨將趨向旱澇極端,西部降雨減少,東部降雨漸多,逐漸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估算百年以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只有133天不下雨。(戴瑞芬報導)
今年缺水拉警報從年初到現在,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統計,一到十月有304天,今年不下雨的日子有252天,比歷年平均的204天多了一個半月,但卻不能算是乾旱年,因為不降則已,今年唯一一個過境颱風造成了八八水災,降雨量一降就是歷年最大,這種極端氣候,反應出台灣降雨型態已經有了大轉變,除了趨向旱澇極端,台灣的東西部降雨也會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估計一百年以後,台灣西部不下雨的情況會增加,尤其高屏最明顯,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有133天不下雨
『東區將有較高機率趨向於供水量大於需求量,而其他地區將是供水趨緊的機率較高,特別是在中區,還有南部地區。』
因為水資源東西部失衡,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東部供水未來逐漸供過於求,而西部供水則漸趨吃緊,特別是中部缺水,恐怕限水危機會成為家常便飯。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2/1/1w3us.html
台灣氣候今年明顯異常,降雨日數偏低,但一降就是最大雨量,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研究發現,全台降雨將趨向旱澇極端,西部降雨減少,東部降雨漸多,逐漸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估算百年以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只有133天不下雨。(戴瑞芬報導)
今年缺水拉警報從年初到現在,台大全球變遷中心統計,一到十月有304天,今年不下雨的日子有252天,比歷年平均的204天多了一個半月,但卻不能算是乾旱年,因為不降則已,今年唯一一個過境颱風造成了八八水災,降雨量一降就是歷年最大,這種極端氣候,反應出台灣降雨型態已經有了大轉變,除了趨向旱澇極端,台灣的東西部降雨也會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估計一百年以後,台灣西部不下雨的情況會增加,尤其高屏最明顯,而一年365天,東部會有285天下雨,而西部有133天不下雨
『東區將有較高機率趨向於供水量大於需求量,而其他地區將是供水趨緊的機率較高,特別是在中區,還有南部地區。』
因為水資源東西部失衡,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東部供水未來逐漸供過於求,而西部供水則漸趨吃緊,特別是中部缺水,恐怕限水危機會成為家常便飯。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2/1/1w3us.html
訂閱:
文章 (Atom)